基于“05新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05方案”实施以来,西昌学院从制度建设、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几方面积极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并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开设“思政实践课”,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实践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C002-2589(2009)32-0205-03

为较好地贯彻“05方案”,西昌学院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充分利用我院地处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新台阶。

这个指导思想阐明了西昌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方向,一是改变过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单纯由思政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承担的孤立性局面,构建大德育的全员育人环境以形成德育合力;二是思政课建设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三是强调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抓好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充分认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求实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教材和进课堂都已有了充分的保证,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各高校必须使用统编教材,通过统编教材的编写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而不管是实施“98方案”还是“05方案”,都能保证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三进”中的关键是“进头脑”的问题,进教材和进课堂是基础,进头脑才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体现在进头脑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着力解决进头脑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开展好实践教学是解决进头脑问题的关键。

1.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设特定的历史或现实情景,才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涉及历史和现实的各个方面,学生对这些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总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理论到理论,枯燥、空洞、乏味。因此,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通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而理解理论、接受理论;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指导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通过典型事例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之不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缓解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某些教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矛盾,帮助学生有效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概言之,有利于解决进头脑的问题。

2.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需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都有其实践基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实践基础进而理解和掌握上述科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此外,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思维方法,并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教学提供的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指导他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3.通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以“知”为主,而在实践教学中,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信念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和谐统一于“行”中,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于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情感的形成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自主完成的。通过课堂教学,虽然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但缺乏实际感受的支撑,情感是不能持久的,更遑论转化为信念和意志。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情感,才能促使情感向信念和意志转化。

二、西昌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概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我们先后于2006年申报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新方案实施中实践教学问题研究”、2008年申报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两个省级课题立项,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实践教学机制建设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展开。

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财、物的投人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学校应努力订立各方面的制度:(1)教学计划制度。把实践教学纳人正常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思政课总课时一定的比例。我院提高了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的比重,将本科人文社科类课程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比重由原方案中的22%提高到≥30%。将原附属于各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从原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独立考试或考核。从2008级开始,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开设一门“思政实践课”,编定了教学计划,统一规定学时,学分,其中,本科36学时,计2学分,在第五学期开设,专科27学时,计1.5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思政实践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到目前为止,我院已建立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西昌市新钢业集团公司实践教学基地;以农村城镇化道路为研究课题的安宁镇实践教学基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考察内容的海南乡缸窑村实践教学基地;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冕宁县彝海结盟、会理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过冕宁毛泽东接见彝族群众纪念馆、西昌市佑君镇丁佑君烈士墓实践教学基地;以现代高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锦屏水电站、雅砻江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这些社会实践资源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高科技发展成就、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改革开放给凉山彝族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立体性、全面性的独特特点。另外,我院已在凉山彝族自制州布拖县采哈乡、火烈乡、特木里镇建立了西昌学院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到这些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有助于了解国情、州情,并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在基地我们开展了调研考察、现场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等实践教学活动。(3)经费保证保障制度。学校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纳人学校经费预算,按一定比例拨出适度的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保证专款专用。(4)规范管理考核制度。学生的思政课实践学期成绩由“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综合思政实践课考核情况、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完成情况以百分制统一评定,成绩合格,学生取得思政实践课学分,这样就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严肃性。

2.成立领导机构。为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成立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牵头,由思政部、院团委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系成立社会实践指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全院和各系的实践教学活动。它们的任务是定期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检查思政实践课开展情况,经费筹集与使用监督等。思政部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参与成员及分工、进程和预期效果等内容。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任课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实践教学实施的主体,但各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也可充当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点,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培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怎么选题、设计问题、怎么联系调查对象、怎么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调查研究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递交的论文、调查报告进行批阅、评分,对不合格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要指导学生重写,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实践教学的学分。

三、西昌学院思政课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西昌学院地处民族地区,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学院有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我院的办学特色定位。在这样的地域环境和校园氛围条件下,经过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西昌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构造“大德育”、“全员育人”的育人环境。教书育人,学院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管理育人,学院把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结合实际制定系列文件,引领学生思想,教育青年,特别是学生工作部的老师、各系部的辅导员、班主任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感化、教化学生,用乐观生活态度感染学生。服务育人,学院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等现实要求结合起来,为广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增大奖助学金发放面和力度,提供众多的就业指导信息,24小时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建立实训基地等,从课外方面以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影响力、感染力。各系部坚持“抓实践、抓社团、抓活动、抓骨干、抓网络”的方式,开展“主题班会,特色团会,主题演讲,观点辩论”等活动,通过优化思想教育机制、规范政治学习制度、完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扶持理论学习社团、加强理论实践锻炼和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切实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突出民族地区特色。西昌学院地处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积淀丰厚,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绝好条件和兴趣点。我院充分利用所在地民族地域文化的优势,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我院所开设人文任选课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彝族语言、彝族历史、彝族风情和凉山生态、景观方面的;结合彝族年、火把节和凉山州重大的节庆开展全校性文艺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学会了常用的彝族话,流行的歌谣如《祝酒歌》,舞蹈如《达体舞》等,对学生理解彝族文化和凉山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教育都是很好的途径。还组织学生去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凉山彝族一跃跨千年的历史经历,到泸沽湖去感受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母系氏族的真实生活,到彝海结盟处体会红军长征的万难艰辛和共产党一贯的民族政策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开拓文化多样性的视野,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从服务于民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彝族习惯法与现代法制讲座,结合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凉山历史、文物、景观、生态的研究和宣讲,结合少数民族地方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并思考对策,结合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进行调研等,这些活动对学生以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3.形成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模式。05新方案实施以来,思政部就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并申请立项省教育厅专项课题“四川省民族地区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研究”,对民族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方法、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初步提出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思政课总课时1/3的比例,但是缺乏教学计划的刚性约束,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师各自为政,效果不甚理想。2008年,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开设一门“思政实践课”,编定了教学计划,统一规定学时,学分。思政部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研讨思政实践课的内容、特点和方法,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把学时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实践方案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对思政实践课的考核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思政实践课成绩挂钩。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开展民族文化、“红色之旅”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参观学习活动,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总结、自我提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真正“进头脑”。改变了过去思政课给人枯燥、呆板的印象,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海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文史资料,2006,(10).

[2]高建新.费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5,(04).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新方案 探索 实践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