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内产业带动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总部经济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产业;接着应用投入产出法,分别计算上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分配系数等指标;最后以上述计算结果为依据,讨论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北京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总部经济;产业;投入产出法;带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研究背景

总部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和地区[1]。世界著名的总部聚集区包括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等。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总部需要大量只有大城市拥有的人才、金融等高级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为总部与如生产部门等的其他部门在空间上的分离创造了条件[2]。赵弘最早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3],并认为所谓的总部一般指企业组织结构中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全部或部分职能的组织机构[4],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5]。赵弘对总部经济的定义是学者们使用频率较高的。

由于政府对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尚不清晰,因而目前我们无法获得一份完整的企业总部名单,且即便未来能够获得,若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成百上千家企业总部,难度仍然很大。由于上述困难的存在,目前学者们对于总部经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概念、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条件等较浅层面,少有用较为系统的数学方法深入具体地评价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路径。本文拟从资源视角出发分析总部经济本质特征,以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特征的产业;接着应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这些产业的关联状况,继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说明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经济发展的。

二、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确定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与研究人员,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业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十分发达,这些都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有利保障[6]。王浩认为,跨国公司在为地区总部选址时会更多地关注人才、金融、科技、通信等软件条件[7];李艺纹、李小玲认为,总部集中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8];徐金发等认为,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人才、金融环境等[9];其他学者,如王瀛[10]、吴颖[11]、潘素昆[12]等也总结了总部经济的特征,观点与前述学者相似,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见,总部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诸如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高端资源息息相关:大量资本及与之相关的服务的聚集、大量高精尖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大量高价值信息及相关服务的聚集,是学者们公认的总部经济重要特征。

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制定的,划分全面、准确、权威。本文认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三大特征的产业主要为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包含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的信息特征。企业总部研发、管理、营销等机构的运行离不开计算机及相关的服务;总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总部获取外部信息、对外发布信息都离不开信息传输相关行业的支撑。北京聚集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行业企业总部以及IBM等计算机行业区域总部,同时还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以通信、计算机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在相关领域有着明显优势。

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等金融活动,最符合总部经济的金融特征。作为资产管理的中心,企业总部的投融资、股票交易、风险控制等活动均与金融业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金融的核心区,金融街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中国最高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国有四大银行总行、中国人寿、银河证券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以及高盛公司、摩根大通等国外金融机构,具有一流的金融服务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包含自然、工程和技术、农业、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总部经济科技、人才特征的集中体现。产品技术研发是企业总部的重要职能之一,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撑,同时其产出即为科技,与总部经济特征吻合。截至2012年底,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4万人,是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的两倍多;2012年R&D经费支出达1063.4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10%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最高;同时还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为首的各级科研机构近2300家,为企业总部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分析

评价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推动能力以及该产业对该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大小来进行。

1.总体带动作用分析

产业的拉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反映,其可由影响力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的平均值为1,数值越大,说明影响力越高,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本文选取2007年和2010年最新两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影响力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2010年有所下降;而金融业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金融业的拉动能力较差,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通常呈反比关系,即中间投入率越低,增加值率通常越高。金融业虽然中间投入率较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拥有较高的增加值率,这一点也符合多数第三产业的特征,并不能因为其影响力系数较低就断定目前金融业发展状况较差。

产业的推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来反映,其可由感应度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结果表明,金融业对其下游产业的推动能力排名较为靠前,一直居于中位数以上,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推动能力要略低于平均水平,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排名有下降的趋势。

2.带动机制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本文还将深入地分析哪些产业与其关系最为紧密。

从生产角度来看,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可以用完全消耗系数bij(i=1,2…42)评价,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产业部门j多少单位产品;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可以由完全分配系数 来衡量,其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增加1个单位初始投入,能够直接和间接分配给部门j多少单位的产品量,计算公式为。

为了综合考虑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状况,本文拟将2007年以及2010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虽然2010年的数据较新,但却是根据2007年正式表编制的延长表,因而其准确性相对较差。综合考虑,本文赋予2007年数据0.6的权重,赋予2010年数据0.4的权重。

计算结果表明,作为下游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784),批发和零售业(0.232),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53)等产业拉动作用显著;作为上游产业,其对自身(0.097),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0.074),金融业(0.030)等产业推动作用明显。金融业主要拉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60),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79)等产业;主要推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27),批发和零售业(0.0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6)等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化学工业(0.25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17)等拉动作用明显;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118),批发和零售业(0.110)等推动作用最显著。

为大致描述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本文结合上述计算结果绘制了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产业的关联方向,由上游产业出发,指向下游产业;中环包含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内环包含其上游产业,外环为其下游产业,由内而外向外扩展。

图1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

由图可知:首先,最具总部经济特征的三个产业的发展均对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若要使北京总部经济更好地发展,则从源头上必须要重视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总部经济的繁荣又不停地为这些产业创造需求,拉动这些产业不断向前。其次,北京总部经济的生产活动集中支持了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最后,三个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生产活动依赖度最高的,与支撑作用最大的若干产业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钱凯.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0-45.

[2]徐金发,江青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3]徐金发,张宏,江青虎.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J].技术经济,2006,25(7):45-47.

[4]赵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J].科学学研究,2009,27(1).

[5]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张晓磊.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87-90.

[7]王浩.地区总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的战略与规划[J].亚太经济,2005(3):45-48.

[8]李艺纹,李小玲.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探讨[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11(26):17-20.

[9]徐金发,江青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10]王瀛.关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3):9-11.

[11]吴颖,王旭,苏洪.发展重庆总部经济助力打造西三角增长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6-11.

[12]潘素昆.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与上海的比较研究[J].开发研究,2011(1):44-47.

推荐访问:产业 区域内 北京 带动 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