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古籍文献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 我国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这些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在高等院校教学中,民族古籍文献是基本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关键词: 民族古籍文献 高等院校教学 重要性

一、民族古籍文献是高等院校各个学科的知识总汇

民族古籍包罗万象,包含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技、医学等,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主题性[1],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结构的总体系。在文学史诗体裁中,北方少数民族有许多英雄史诗,如蒙古族的《江格尔》、哈萨克族的《英雄托斯提克》、藏族《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等。其中,《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作为我国三大史诗,早已列为世界名著。南方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和长篇叙事诗则较多。如纳西族的《崇班图》、壮族的《布洛陀》、苗族的《古歌》、侗族的《起源之歌》、水族《开天立地》、景颇族的《穆瑙斋瓦》、瑶族的《密洛陀》、哈尼族的《奥色密色》、拉祜族的《牡帕密帕》、佤族的《司岗里》等。此外,壮、傣等族还各有长篇叙事诗数百部。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在体裁上优势互补,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各个学科的知识总汇。

二、民族古籍文献因各民族长期相互交流吸收而发展,是教学的好教材

自古以来,汉族文化中有少数民族的成分,少数民族文化中亦有汉族的成分。如傣文有《儒林外史》、《西游记》译本,藏文有《大唐西域记》、《战国策》译本,彝文有《太上感应经》译本,西夏文有《论语》、《孟子》译本,回鹘式蒙古文有《孝经》译本,八思巴文有《百家姓》译本,等等。说明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对周边少数民族有深刻影响。从史学方面看,如《蒙古秘史》于明洪武年间,《蒙古源流》与《蒙古黄全史》于清乾隆年间及其之后译成汉文,纠正和补充了汉文史籍记载的差误与不足。从文学方面看,如《诗经》,主要是“国风”、“小雅”中的篇章,来自当时周边各民族中流传的歌谣。之后,从楚辞乐府到宋词元曲都渗有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分。还有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割圜密率捷法》等,都是汉文化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成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科技成果的生动实例。各民族相互交流吸收发展而来的古籍文献,是教学的好教材。

三、民族古籍文献保存了大量的人文史地资料,可补教学史料之不足

民族古籍文献产生于边远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人文史地,过去多有赖于内地派去的官员、使臣等记述,这些汉文记述弥足珍贵。如《交州外域志》、《桂海虞衡志》对于两广地区,《大唐西域记》对于西北地区,《蛮书》对于云南,都是极为珍贵的史料。而彝族的《西南彝志》、蒙古族的《蒙古秘史》、傣族的《泐史》、藏族的《青史》,察合台文的《拉西德史》等,则保存了大量汉文典籍所无法提供的人文史地资料。如《蒙古秘史》中对成吉思汗生卒及窝阔台王朝史实的描写,《拉西德史》对中古新疆历史的记述,《满文老档》中保存的早期满族史料等,可补汉文史籍之不足。有的民族古籍所记述的史料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如《红史》,其中对汉藏关系有详细记载,充分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古籍文献全面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的人文史地资料,可弥补教学史料的不足。

四、民族古籍文献是最确切的历史档案,有利于教学知识的传播

我国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献古籍,是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记录,是作为事实见证的最确切的历史档案。民族古籍是少数民族文化成果的体现[2]。如春秋时期,南方壮傣民族有著名的《越人歌》,汉代有藏缅民族的《白狼王歌》,北朝时期有鲜卑人的《敕勒歌》等。其中《敕勒歌》虽原文无存,但其汉译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哲学、文学史上,曾有不少文献鲜为人们熟知,如彝族的《宇宙人文论》、维吾尔族的《真理的入门》、回鹘文本和察合台文本的英雄史诗《乌古斯传》、吐火罗语剧本的《弥勒会见记》等,保存了完整的早期资料,是最确切的历史档案。这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广阔视野,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先民一起创造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通过教学,可以更好地传播这些文化知识。

五、民族古籍文献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民族使用的文字,除了十余种属于汉文系统文字外,其余多来源于婆罗米字母、阿拉美字母及阿拉伯字母,为我们带来了古代西方与印度的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如佛教经典,既有汉文大藏经,又有满文、傣文、蒙文、藏文、西夏文《大藏经》。其中,藏文《大藏经》分正藏(甘珠尔)、续藏(丹珠尔)与杂藏(松绷),属于密宗的论藏与经轨等,大多是汉文大藏经中没有的;傣文《大藏经》属于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大藏经,半数经籍为汉文佛典所无,保存着佛教经典早期的面貌。这些少数民族大藏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文大藏经的不足。中华民族不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且各民族立足于不同地区与不同文化基础,多方位多角度吸收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以更特有的和谐性与多样性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开阔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包和平,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管理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

[2]朱崇先.民族古籍文献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6.

推荐访问:高等院校 古籍 试论 重要性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