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与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摘要: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领域中实施“自我教育”教学法,存在着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可围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展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自我教育;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6—0103-03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现实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教学,作为古代文学教育与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责任重大,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课程调整后古代文学课时的锐减和庞杂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旧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求新意识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领域引入“自我教育”教学法,正是顺应这种新形势要求而尝试的一项变革。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活动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他从教育活动发生的主体着眼,把教育活动划分为两方面:教育者的施教和被教育者的自教。对于被教育者而言,教育者对其的施教是他人的外部教育,可称之为他人教育;而被教育者主动对自己的教育则是自我内部教育,称之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教学法是在此理念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把教育者的施教放在首位的教学方法相反,“自我教育”教学法则把被教育者的自教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开展对自己的教育。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是古代文学“自我教育”教学法研究的关键

自我教育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所进行的一种活动,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以自我意识的分化为标志,当个体的自我意识由于外界矛盾的输入而引发对自身的反省时,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意识便开始分化。处于主导地位并具备主动性的意识形成主体自我;处于非主导地位、被动的意识形成客体自我。主体自我不断对客体自我进行探索,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并向客体自我不断发出信息,帮助、指导和完善客体自我,达到自我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是一次自我教育。某种意义上,自我教育可以理解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以自我意识活动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有机整体。个体脑中的自我意识的活动过程,既是区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前提,又是连接二者并触使其发生作用的中间环节,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处于关键地位。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都不能脱离自我意识这样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研究古代文学“自我教育”教学法、思考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但存在着自我认识上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的。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大学生们思想更活跃,更勇于创新。他们积极地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是非,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中的有些人已走出了“象牙塔”式的封闭生活,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并非绝对完善,表现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着随意性和片面性。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个体思想由于内外矛盾的作用分化为主体和客体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对分化出来的客体会进行一番考察和认识,简单地说,这种考察和认识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自我的长处、短处、成绩、不足时,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常常是直觉和感觉的结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顺境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好,遭遇逆境又从高峰跌向低谷。很多同学有时很自信,有时又很自卑,自我认识受个人情绪左右,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极端,波动较大。另外,很多大学生不能理性地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自我,通过单一途径得到的自我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具体到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比如关于学习能力的自我认识,很多学生单凭感觉就妄下结论:“我不行”,这种不恰当的自我认识会影响自我教育的开展。还有的学生,刚开始比较有热情,但因为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选择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没有达到学习目标,慢慢地也就丧失了学习热情。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加剧,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差距较大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和中老年的自我意识基本是稳定的、统一的。到了大学阶段,也就是进入青年时期,童年时期那种统一、稳定的自我逐渐被打破,进入一种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自我相互矛盾冲突的状态。虽然这种冲突最终会达到一种统一,但统一也是暂时的,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意识又会重新分化,经过矛盾冲突又在新基础上实现再统一,也就是说: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不断地循环往复。对于个体而言,大学阶段是一个自我意识内在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的阶段。自我意识的矛盾、分化,不仅产生了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而且还产生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前者是大学生自己所设想的自我,后者是指当前发展水平所达到的自我。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不少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过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甚大,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心理压力。虽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可以推动个人去否定、改进和提高现实自我,但过大的差距造成的失落感和心理压力也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

(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停留在自我设定这一层面,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缺乏

为了实现理想自我,主体的自我会设定目标以及行动计划,但具体行动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阻力,设定的目标很难按预定的行动计划实现。在自我教育中,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是使设定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保障。大学生的自我设定能力较强,但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具体表现是在控制和调解自我上的缺乏持久性,呈现一种起伏状态。一段时间自我控制能力不错,一段时间受外界环境或自我认识的影响出现失控状态。或者自我控制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距离当代社会较远、有文字阅读障碍,相对其它课程而言,有一定难度,单凭兴趣很难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进行。另外,当代社会,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校园不再是一片绝对的净土,很多学生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大大超过了精神追求,他们所设计的理想自我也带有很强的物欲化的成分。古代文学的学习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

效益,这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

三、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自我教育”教学法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把握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自主地获取知识。

(一)唤起者:输入矛盾,引起自我意识的分化,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愿望

自我教育以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为开端。当个体的自我意识由于外界矛盾的输入而引发对自身的反省时。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意识便开始分化,处于主导地位并具备主动性的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处于非主导地位、被动的意识形成客体的自我。自我教育发生在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之间,当个体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平衡、没有分化时,自我教育的愿望永远不会产生。施古代文学“自我教育法”的关键,就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愿望。

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愿望可从激活需要着手。人进行一定的活动包括进行自我教育,总需要相应的动机促成,而所谓动机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了的需要,如果没有特定需要的触动,人是不会主动地进行某种活动的。换句话说,当个体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产生某种需要时,他的自我意识不会分化,他也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多数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古代文学课程又因与现实距离较远,如果没有教师的介入,学生很难认识到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产生某种需要,主动地开始自我教育。针对这一现实,教师要创造情景,输入矛盾,激活需要。输入矛盾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实质是结合现实、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一定难度且有一定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学习《史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史记》的叙事艺术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是否仍有借鉴作用?在当代文学批评中是否仍然是一种标准?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不仅可以归纳出《史记》的叙事艺术,而且把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愿望还可从激发兴趣着手。在一般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有人为奖励,有人为竞争,有人为升学,有人为毕业后找份好点的工作……所有这些都源于外部需要,不是内部需要。而兴趣是一种内部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还能保证自我教育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深入其中,饶有趣味,但是,初学者往往由于字词的障碍产生畏难情绪,从一开始就没有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运用一些激发手段。挖掘出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很多艺术手法现在看来还是鲜活的、有借鉴意义的,就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来看,那首深情款款的《在水一方》完全是《诗经秦风蒹葭》的直译,周杰伦的《东风破》也体现了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意境传达上的借鉴。学生突然发现他曾经觉得很遥远、高深莫测的古代文学以这样鲜活的姿态存在于他的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兴趣会大大地加强。

(二)引导者:针对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随意性、片面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我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对象化实现对客我的认识和评价,明确认识到客我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以及客我的行为习惯、个性特征等,才能达到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发展客我的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关键一步。客观公正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使主体正确地反映自身的长处而激发起新的力量和热情,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则使主体陷入更严重的盲目性。大学生自我认识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这种随意性和片面性会阻碍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古代文学的自我教育,而且,这种随意性和片面性,单凭个人的努力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作为教师,有一种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作为一种引导者,首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除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及时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另外,要建立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从学习基础到学习方法、再到学习态度、个性特点等诸方面都要了然于心,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换看法并把自己对学生的看法传达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关于自身认识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形成相对正确的自我认识,克服自我认识上的片面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容纳现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参与者,有很多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和投入,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置学生于紧张与焦虑之中,特别是那些有某种程度心理障碍或不善表达内向的学生更加难以适应。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焦虑以及古代文学学习中常有的诸如“我不行”一类的不良情绪。

(三)协调者: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冲突的激烈,协调矛盾,帮助学生实现理想自我

前面我们谈到,大学阶段是一个自我意识内在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的阶段,主要的矛盾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矛盾。处于激烈矛盾冲突之中的大学生十分痛苦,他们力图摆脱这种状态,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虽然统一的具体方式千差万别,但从类别上来看,不外乎积极和消极两类。积极的统一是现实的自我经过努力实现了理想的自我;消极的统一是现实的自我放弃了理想的自我、或理想的自我迁就了现实的自我,完成一种貌似的统一。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刚开始兴致勃勃。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因为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自负转为自卑,慢慢地就会丧失学习信心。作为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协调矛盾、设法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意识的积极统一。协调矛盾,有一个“最近发展IX"’的原则。这一原则,指大学生所设想的理想的自我既要基于现实的水准,又要略高于现实的水准;必须是可以达到,但又必须是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在古代文学“自我教育”教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目标定向,虽然这个目标定向由学生来完成,但作为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目标。

(四)促进者:针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能力相对缺乏,建立合理的反馈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我监督

在自我教育中,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是使设定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保障,但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反馈体系。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收集的数据要全面,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要注意个别在自我监控方面有失误的同学,引导他们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并有意识地寻找途径,锻炼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可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表面上,目前各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并不缺乏评价体系,但大多学校以期末考试为唯一手段来评价学生成绩,考试内容又多是一些知识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考试前加夜班背笔记,考完后看见及格就万事大吉,很少有人基于考试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反思,考试应有的一部分功能已经丧失。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由师生共同完成。可以由教师提出,学生参与修改;也可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设方案,自己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评价体系的自我教育功能。其二,评价方法变单一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督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进而达到自我控制。其三,评价标准可以相对灵活。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学法必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不宜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定的标准便应低一点,多一些热情鼓励,只要他们参与了并发挥了主动性、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就可获得好成绩;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充分发挥出其潜力。评价重点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四,评价时间也不需固定,在课堂教学的随时随地。这样,评价时间的任意性可以让在学习中途有所懈怠的学生加强自我控制,评价策略的灵活性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自我控制成功后的成就感,增强他的自信心,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强。

总之,教育和自我教育必须结合。没有教育去引导,自我教育可能自生自灭;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教育可能没有什么收效。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对教师角色进行的重新定位,正是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的一种尝试。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推荐访问:自我意识 角色 定位 教师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