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教师”角色内涵理解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运用开放答案式问卷调查大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理解,结果显示:对教师群体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呈现出对教师角色认知多元化、淡化崇拜、期待特殊的朋友关系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时代特点在当代青年身上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大学生;教师;角色;内涵;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3-0097-03

按照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的过程就是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关键。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效果都受制于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主动性、自我角色认知与扮演、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然而,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不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信息时代,在评价标准不断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民主化的21世纪,大学生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内涵,对现实的师生关系如何评价、有什么期待,对现实中的教师群体有着怎样的心态,为此,笔者深入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及其结果

笔者利用授课的机会对陕西理工学院2003级本科500名学生进行了开放性调查。调查是在没有印刷问卷、没有提前通知的前提下随机进行的。要求学生自备纸张,无记名、不加过多思考。围绕“教师是……”、“学生是……”各写一段话,五分钟提交,作为教师授课分析的参考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有50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收回调查材料453份,占90.6%。调查总体情况是:对教师群体基本持肯定态度。在收回的问卷中,对教师角色持肯定或中性评价的有430份,占94.9%,否定的占5.1%。肯定主要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园丁”、“灯塔”、“指引者”、“引路人”等赞扬之辞。否定者认为“教师是残酷的,学生是可怜的”、“教师是最臭的粪,学生是最鲜的花”(也可以理解为最臭的粪,才能育出最鲜的花——笔者注)、“教师是奴隶主,学生是奴隶”、“教师是牢头,学生是囚犯”、“教师是法官,学生是囚犯”等内容。

二、大学生对教师角色内涵理解的基本特点

(一)回答问题的方式体现出辨证和充满期待的特点

1,采用具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进行比喻,以说明师生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被调查者尽管已经属于文科大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和文字表述功底,但更喜欢用比喻,或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阐释。如:“教师是工程师,学生是工程”、“教师是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学生是人生路上的探险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学生是等待被塑造的原型”,“教师是指示灯,学生是船只”,“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对学生教育并起榜样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参与者,是教师培养的对象,以学习为任务”,“教师是引路的明灯,学生是迷途的羔羊”,“教师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学生是教师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教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足球、篮球……)”,“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远航的大船;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园艺师,他不仅要让植物长大,还要及时地给他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要及时的发现植物的特性,创造其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学生是苗圃里的一株植物,应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和水分,健康成长”,“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学生是寻求知识、寻找真理之徒”,“教师是大海,他的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是大海中的一滴,在大海的孕育下向前流淌”,“教师是玉器师,学生是块璞玉”,“教师是水,学生是鱼”,“教师是妈妈,学生是孩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教师严谨治学、倾注心血,才能铸造人类文明的伟大工程;学生是一棵发芽的幼苗,只有经过园丁的辛勤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终会使木木成林”,“教师是渠——主导,学生是水——主体”,“教师是一只手电筒,学生是行走山路的人”。“教师是麦田的守望者,学生是娇嫩的麦苗”等等。

2、把对教师角色期待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相结合。从调查题目来看,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可以是反映教育过程现实的中“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也可以是他们的期待水平和愿望。但从调查结果上看,被调查者基本以自己的现实体验为主,并且这种体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色彩。如:“教师是航海中的导航灯,学生是迷失的小船,由于导航灯的光亮,小船找到了可以停靠的港湾”,表明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教师是自己情感的支柱和依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即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是体现教师素质的标准”,反映了现实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作用;“教师是管理员,学生是工作者”,折射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博采众长的化身,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灯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楷模,是蜡烛,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是冬天里的火炉,带给人们温暖;学生是一个个无知的小苗,是一个个歪斜的小树,需要老师的矫正”,是学生对角色的综合体验;“教师是学生镜像作用的体现者、学生心灵深处的工程师、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师心目中培育的小苗、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是长辈,学生是晚辈”等,则是从年龄上反映师生差异。

(二)对教师的角色描述和期待出现复杂性和多元化

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对“教师是什么”的表述更多的表现出复杂性,往往把自己对教师、对自己的体验概括化、人格化。对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评价和“神化”、对作为学生自我的“被动化”,而是更加复杂、多变、多义,在所有比喻中,完全重复者没有,部分重复者也非常少,甚至同一个调查者有多种表述。如调皮的学生说:“老师是猫,学生是老鼠”。有的学生说:“老师是蜡烛,学生是迷路的人,老师是春蚕,学生是着(穿)纱的人”。“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丰收的表现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启蒙者、思想道德的引导者、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太阳,学生是花儿,教师是蜡烛,学生是渴求雨露的小草”。“教师是肥,学生是花”。“教师是肥沃的土壤指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是美丽的花朵,要有勇气去反对教本、反对老师、要有创新精神,不断自信自己”。“教师是牛、学生是地,教师是太阳,学生是月亮,教师是蜡烛,学生是黑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人,学生是地上最嫩、最弱的苗”。在这里,有着多种多样的比喻,有的比喻背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是相反的、甚至同一个学生自身的思想是矛盾的,折射出大学生思维的复杂性和多元化。

(三)淡化崇拜,期待特殊的朋友关系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校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因

此,养成了自我意识强,没有对教师因为拥有知识而产生的崇拜,更多地把教师当作朋友,期望教师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特殊朋友、有着丰富情感的朋友。如:“教师是大哥,学生是小弟,大哥老是关心小弟”。“教师是被爱的人,学生是施爱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教师的朋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老师的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学生是教师的希望”。

(四)要求教师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呼唤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尽管学生习惯于描述或比喻性,语言非常质朴直观,但如果仔细分析,却发现他们期望有着教育智慧的教师,期望通过课堂教学感悟生命的真谛和情感的震撼,如:“教师是人,学生亦是人”(呼唤教育过程中“人”的复归。教师是人,是说教师不是神,教师并非万能,并非无所不知,并非永远正确;学生也是人。是与教师有着同样尊严、思想和感情的人;教育过程是“人”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笔者注,下同);“教师是傍晚的夏风,学生是过一会儿的雨”(夏季的傍晚是闷热的。最期盼是一丝凉风;凉风过后就是细雨,惬意、舒展。雨因风而生,风雨之间休戚相关,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也隐喻了师生活动的因果效应)、“教师是桨,学生是船”(船是桨存在的依托和目的,是船的一部分,桨又是船行动的动力和方向,他们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乘风破浪,生死与共的整体)、“教师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校、对自己的职业道德、对未来、对科学知识的责任,如果没有承担责任,完成责任,则有愧于教师称号)、“教师是火车头,学生是车厢”(“车厢”满载着国家、家长、教师、自己的希望,驶向未来,但车厢的动力、方向却来自于火车头;火车头与车厢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火车头为车厢而准备,车厢因火车头而飞驰)、“教师是卫星,学生是恒星”(学生是中心,满天繁基,构成宇宙,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类群体中平凡的一员,培养学生是教师的目标,学生则因吸收了教师的光辉而耀目)、“教师是《九阴真经》,学生是探索者——探索《九阴真经》的人”(《九阴真经》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部武功秘籍,是非常神秘、博大精深的习武教材,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东方人的智慧,许多人因此痴迷。把教师比喻为《九阴真经》,隐含了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殿堂、是智慧的源泉;学生是探索者——探索《九阴真经》的人,十分痴迷、十分期望达到智慧的意境)、“教师是花,学生是蜜蜂”(花为蜜蜂而存在,蜜蜂为花传播花粉,使花延续繁育;花默默无闻,虚怀待蜂,蜂必须勤劳,方有收获;花的营养必须经过蜜蜂的吸收转化才能成为蜜糖)、“教师是把弓,学生是把箭”(箭借弓之力而射,弓力越大,射程越远。射箭是目的,箭离不开弓。而弓之力取决于弓的材料和外力)、“教师是最臭的粪,学生是鲜的花”(粪越臭,花越鲜,最鲜的花,其背景来自于最臭的粪。粪默默无闻,甚至被人歧视,当作“臭老九”)。

三、对调查结果的理论思考

由于调查是随机性的,完成调查的时间很短,没有过多的思考,所以,答案其实是学生对“教师”、“学生”角色的无意识流露,既是积淀经验的提取,也是愿望的流露。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这些有关大学“教师”、“学生”的角色描述的内容,会发现这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师生观有相似的一致。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其基本观点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提出的,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些观点给教育界以巨大启示,形成后现代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家主要运用“本体论的平等”观念对现代社会教师的作用和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后现代社会教师的作用和师生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认为。“后现代”社会主要依赖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其特点为知识信息化、政治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他们认为在教育领域也应该“去中心”应该消解教授的绝对权威。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推崇“对话”,提倡不同观察者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将人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反个人中心的思想实际上是以交往主体形式取代了中心主体形式。弗莱雷指出:“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产生: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虽然后现代教育思想阵营内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但他们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一致的——“对话者及其关系”。这为我们把握和评估目前大学生的“师生观”提供了基本的线索,也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开拓了思路。

1、“大学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大学教师”

“大学教师的未来”是回答大学教师未来的命运,即是否还需要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未来的大学教师”是解读未来大学教师是什么样的角色,与传统的大学教师有什么不同。

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教育家所关心的问题。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从知识中心出发,突出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作用,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而杜威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批判“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学生中心、学生的经验中心、学生的生活中心”。都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者。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纠正了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极端,试图把二者统一起来。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的丰富和普及,教师拥有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有人又开始否认大学教师的作用,甚至提出教师消亡论。

但是,尽管我们这次的调查对象都是信息时代的受益者,他们却从来没有否认大学教师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甚至有着一种更加强烈的期盼。但期盼的内涵,根据学生的描述,结合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观,我们可以初步勾画“未来的大学教师”的基本形态:

(1)“黑格尔式的教授”将走向终结。知识将储存在电脑当中,需要什么知识,什么时候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学习,学习的速度由学习者自己掌握。教师拥有知识的霸权和教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将不复存在。

(2)大学教师仍然是“权威”,但其权威可以用“平等中的首席”概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教导与接受、先知与后知的鸿沟,而是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相互合作。美国的多尔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

(3)大学教师是观念生态圈的管理员,而不是“牢头~法官”。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也是一个权利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学生在这个生态圈中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同时在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增强其沟通能力和文化读写能力。

(4)大学教师的职责不是传授真理,在于“转化智慧”,在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教师应协助学生探讨自己个人的历史,对种族、性别及阶级的自我反省,使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借以培养一种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

(5)教导学生掌握策略。即教导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竞争规则”、“发同的语言竞争规则”,更为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掌握竞争规则,培养新的科技整合能力。

(6)教师的权威不是年龄、身份、职位的权利,而是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

2、新型的大学师生是“互动对话”的兄弟式朋友关系。

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但是,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是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不存在先在的结论和固定答案;注重“理解”和“反思”,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独白式交流,必须达到相互的理解。用中国语言来表达,真正的朋友是在理解基础上,真诚对话的朋友,“欢乐着你的欢乐,痛苦着你的痛苦”。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大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后现代教育观、师生观,但他们对真正的大学教师已经用后现代的教育思想去要求、去理解、去解读了,而我们的大学教师却不一定意识到。甚至知道或研究了后现代教育思想,却不一定照着去做。有人调查,大学生认为课堂缺乏互动、气氛枯燥乏味的占55.1%,没感觉的占34.1%,仅有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是轻松愉快的,但在同一次调查、同一问题时,教师认为自己课堂气氛融洽的竟达98.2%,只有1.8%的认为自己的课堂气氛不融洽,反差实在太大,真正打了一个颠倒。看来,教师“革自己的命”是艰难的,一个人最难战胜的也往往是自己。因此,大学教师的“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任重道远。

推荐访问:内涵 当代大学生 角色 理解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