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博物馆运营的主力

摘 要 目前,中国博物馆协会下设37个专业委员会,多于国际博物馆协会拥有的31个,却唯独缺少了栽培主力的培训委员会。本文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呼吁主管单位重视馆员职能的专业化,建立培训委员会担负培训团队的职责。在文化界,专业人才是实现博物馆功能的唯一途径。文中列举三个案例:欧洲博物馆专业化资格架构、英国博物馆从业人员认证制度和美国博物馆认定程序,以此说明国际上能成功培训出专业的馆员,让博物馆运作出融合其社会的功能来。在结论上,更进一步列举越南仿照法国的培训模式,成立文化大学,这大学并不属于教育部,它所栽培的专业人才为博物馆馆员、文化资产保护与修复人员,以及文化遗址解说人员。除此之外,越南文化部还邀请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资深专家,担任进阶的博物馆教育培训与评量。这些实例都让我们发现博物馆人才培养这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专业化 培训委员会 认证制度

0 引言

建立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制度,可以让已经在博物馆工作的人、期待到博物馆工作的人以及博物馆的志愿者们都能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最大限度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目前,国际上可资借鉴的博物馆职业培训模式大致分为三类:(1)欧洲博物馆专业化资格架构。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人事培训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根据欧洲博物馆的人事架构,规定了20种博物馆专业的必备条件。(2)英国博物馆从业人员认证制度。馆员经过70 h的网络学习获得结业证书后,由英国博物馆协会(Museum Association)指派的资深人士带领,完成实务考核,自主设计、规划和实施一项博物馆活动,方可获得专业的认证资格。(3)美国博物馆认定程序。按照馆内团队自我检查、馆外同行审核和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认定委员会裁决三个步骤来确定博物馆的专业资格,并以此作为向社会募款的条件。

1 博物馆运营的学理基础

1.1 博物馆学三变项

博物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后设学科,即在博物馆运营发挥功能后才会产生理论,其又与相关知识和技术等方法论的实践关系密切。

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响博物馆学历史进程的三个要素:收藏拥有者、观众与博物馆从业人员。从20世纪以来,这三个要素发生了一些变化,进而改变了世界博物馆的整体趋势。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又该如何围绕这三个要素运营博物馆呢?由此,我们可以向所有的博物馆提出疑问:

(1)收藏拥有者建立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无论该馆是国家部门所属的,还是私人有公益意愿而成立的。

(2)观众在博物館能得到什么?首先要知道他们得到的东西能否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这些改变是受到项目的影响。成效可以是关于知识、态度、价值、技术、行为、生活条件或其他贡献,并都是参与者知道的、想到的及可以做到的,或者他们如何行动、条件是什么,都会因项目的不同而有异”。

(3)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否足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简而言之,馆员对观众的需求有哪些了解?因为每个博物馆最首要的工作就是“为社区的成员增加快乐、智慧与舒适”。如何评量自己设计的活动能否改变观众?职业培训的目的是让馆员像本能一样,遵行专业伦理法规来运营博物馆、产生社会功能。

1.2 博物馆成败因素矩阵

如图1所示,我们把博物馆学的三个变项放进美国博物馆学家史蒂芬·威尔(Stephen Weil)的“博物馆成败因素矩阵”中,不难发现上述三个问题就是博物馆运营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也是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础。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简化的矩阵:在美国,有35 000家博物馆。收藏拥有者为了达成社会利益而建立博物馆,并依照任务声明寻求社会资源。博物馆从业人员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能,以团队合作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这样才能计算博物馆利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效率。

换言之,美国博物馆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由主管单位即确立博物馆建设目的的收藏拥有者,找到可以投入的社会资源,经专业人员遵照职业伦理,履行社会机构所应具备的功能,让博物馆为社会服务。因此,博物馆成为产生社会资本与累积社会资本的主要机构,而这份社会资本就是社会融合的主力。

博物馆成败因素矩阵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依据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而形成。我们希望把这项理论推广,以评估博物馆的工作,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博物馆。那么,我们期待博物馆发挥何种社会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是否有益于社会?又如何让从业人员具备专业化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的博物馆成功了吗?

这里的“成功”与“失败”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博物馆的发展状况:(1)博物馆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是否有价值,至少在相关负责人的眼中是值得的,并且满足目标观众可辨识的一些需求,包括文化、经济、教育等涵盖物理性与社会性的种种精神需求;(2)博物馆是否拥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公立博物馆目前因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这种能力的需求也越发显著;(3)博物馆是否具有创造与呈现面向公众的活动项目所必需的管理能力,能够实现自身任务声明的目的;(4)博物馆是否具有创造与呈现面向公众的活动项目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并且这些技术是有效且可行的。

博物馆成败因素矩阵中,“目的”“资源”“效益”“效率”这四个关键因素似乎是相互独立的变项,但事实上它们有着排列顺序,必须依次进行。博物馆所需的资源既可以辨别,也可以得到,我们能够通过调整目的使之符合博物馆可得的资源。与“目的”“资源”相对应的是“效益”“效率”,其主要涉及馆员的职能。这方面的不足可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在表面上不一定立即威胁到博物馆的基本存在,但缺乏专业化培训会逐渐累积成为阻碍博物馆运行的组织文化,最终影响博物馆产生的社会效益。同时,“目的”与“效益”也关系到博物馆对观众所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而“资源”与“效率”则与实践激励的方法有关,比如博物馆投入的资源是否浪费,包括所需的人力、金钱、收藏、设备、技术和信息等等。

2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培训课程

国际博物馆人事培训委员会是国际博物馆协会旗下的一个重要部门,倡导通过培训来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该中心每年定期出版2期简讯和指南,并组织年会以促进交流,同时也为人事培训课程建立数据库,以备咨询。

早在1994年,国际人事培训委员会就开设了一系列博物馆学课程。常规课程包括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史、博物馆伦理、博物馆研究和方法、博物馆组织运营和管理、博物馆财务和预算、建筑布置和设备;与收藏相关的课程包括原始记录及安装运输、档案处理、博物馆藏品保存和维护;与展示相关的课程包括展览设计、观众研究、博物馆文化教育活动、博物馆营销和公共关系等。此外,还制定了博物馆学的进阶课程,包括博物馆规划、博物馆展示评量、博物馆教育评量、博物馆评量、区域博物馆专题研讨、近代博物馆专题研讨。

如图2所示,在博物馆的实际运营中,馆员的岗位职能有着阶段性、层次性以及领域性的差异。因此,在规划培训课程时,可与上述标准化的课程内容相配合。

3 欧洲博物馆专业化资格架构

欧洲博物馆专业化资格架构的完成是国际博物馆人事培训委员会多年努力的成果。2005年,由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国家委员会代表提议,启动了关于博物馆从业人员职能专业化模式的调查。其后,国际博物馆人事培训委员会接受国际博物馆协会委托开始了研究工作,最终于2009年在米兰大会上公布。

欧洲博物馆专业化资格架构列举了博物馆内20项专业的定义,涉及典藏与研究、观众、行政管理与设备三大领域,用于描述馆员的职能关系,而非组织间的层级。针对每一项专业,详细介绍了职务、学历和其他必备条件。大多数专业都要求大学学士的程度,具有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并具备博物馆学专业素养以及必要的语言能力(至少会一种外语或方言)。

下面以馆长为例,具体说明其所必备的领导与管理能力。

(1)岗位:在主管单位设立的组织结构上,馆长要负责管理博物馆的运营。他必须规划与发展有选择性的、策略性的项目,以提升博物馆的形象及可见度,并为博物馆的收藏、活动和服务的质量负责。

(2)专业:馆长要定义并监督与收藏有关的活动,对保存、研究与诠释藏品有所贡献,并设定博物馆研究的相关议题。

(3)文化任务:馆长要把改善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当作使命,并以此定义一般活动的节目,将其融入常设展与特展的呈现上。

(4)经营管理权:馆长对人文、技术与财务资源也负有责任。作为馆方的代表,他要与主管单位(或是董事会)联络,确保对博物馆的定期评价与认定。

(5)学历要求:硕士后程度,且主修一门与博物馆收藏相关的特定专业,并具有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管理的专业训练。

(6)其他应具备的资格:无论公立或私立,在博物馆或类似机构有5~6年的工作经验。

4 英国博物馆从业人员认证制度

198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亨利·迈尔斯(Hey Miers)接受英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委员会(Museum & Gallery Commission)委托,对全国博物馆的人事培训需求与馆员职业生涯开展调查,历经6年完成了博物馆职员训练方案架构。[1]这份报告不仅为后来的英国博物馆从业人员认证制度得以实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很有参考价值。

如图3所示,英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认证共分四级,在博物馆工作两年之后即可申请认证。英国博物馆协会将配合馆员的专业认证,为申请者寻求其所在领域的资深人士担任指导员。在指导员的协助下,申请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一项与其认证专业相关的任务。对于满足基本条件的在职人员,英国博物馆协会将对其采取弹性制的职业发展规划。申请者可選择与其申请专业相关的70 h网络课程,同时专题研讨、研习会也可作为修习,因此实际成本可谓相当低廉。

这一认证制度已执行数十年,其所颁发的证书认定了个人在博物馆的特殊领域上有着突出成绩,包括他的经验、资格和承诺。它还表明持有人对博物馆的运营目标完全了解,愿意利用自己的专业承担博物馆运营的责任,并拥护和遵守英国博物馆协会的伦理法规。

5 美国博物馆专业化培训经验

5.1 博物馆认定程序

“课程与文化是一对联系最为密切的范畴。就历史发展而言,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因而,千百年来,课程完全是遵循着社会文化的道路嬗变,追随着社会文化的潮起潮落。于是,课程便逐渐地被赋予了社会文化工具性存在的逻辑、角色与品质;于是,课程只能按照已存在的、被制度化的、已定论了的文化模具训练人、加工人。”[2]这是美国博物馆界对博物馆的认定没有安排馆员个人课程的主因:博物馆评量对其运作认定是一个“活体存在”的文化生命,不应遵循任何已存在的、被制度化的、已定论了的课程模具来训练人、加工人。

1906年,美国博物馆联盟的前身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1939年,协会提出博物馆专业化的条件是:馆员必须有学习与技术交流的机会;社会效益是馆员追求的目标之一;馆员的工作目的除了薪资之外应有其他公益的达成;团队工作是为了理想、具体目标与建档,所以要透过全馆人员的实践能力来承担这份责任。1967年,完成认定程序的研究,在美国博物馆协会下设认定程序委员会。1970年,16家博物馆首度被认定。

20世纪90年代,每个申请认定的博物馆无论在时间、人力和财力上所花费的资源都相当可观。小型博物馆往往难以负担如此高昂的认定费用,但它们在社区所产生与累积的社会资本却不见得少于大型博物馆。因此,联邦政府成立了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机构(Institute of Museum & Library Service),并委托美国博物馆协会协助小型博物馆完成认定程序之前的博物馆评估规划。在政府全额补助的支持下,从机构性评估、收藏管理评估、公众取向评估、主管单位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局部改善。至于改善与否,则完全取决于馆方的文化动力。

博物馆认定程序的指导方针:(1)自我评估。由馆方自行组织工作小组,填写自我检视表,整理两年来馆内组织包括各部门工作小组的档案资料,并开会讨论各自的工作绩效。(2)同行审核。一年后,认定程序委员会收到并审核自我检视表后,与申请者共同商议同行评量的人选。邀请同行评量人员到馆与填表人会谈,但不见馆长、不给意见,直接作出评判:通过、搁置或撤销。(3)自我规范。无论小组成员、同行评量人员或是认定程序委员会都要遵守专业法规和利益冲突回避原则。

5.2 专业培训体系

美国博物馆联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培训机会,内容多半是有关博物馆管理和运营。培训的主要形式是面对面学习、线上课程等,会员可以按照习惯自行选择。这种学习也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投资,因此馆方常提供学习的机会与资金的补助,作为留用专业人才的优待条件。

(1)面对面学习:举办场次遍布各地,包括工作坊、研讨会等。例如,为配合线上课程的需要,博物馆观察与讨论站会组织专业人员间的对话。此外,每年联盟还在美国的不同城市举行年会,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行业聚会。参会者来自50多个国家,围绕共同关注的议题进行讨论。这些都是会员面对面学习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的最佳机会。

(2)线上课程:自2008年起,联盟已经推出了100多个线上课程。例如,“建立博物馆社群的运作”课程聚焦于乌克兰博物馆平台的建设,“魅力:艺术与科学的参与”课程讲述了博物馆如何透过高水平的运作建立互信,以增加其对所在社区的反应力与关联度。

5.3 专业社群组建

美国博物馆联盟的专业学习社群分为两类,一是线上群组,二是专题网站。其中,线上群组是自发组成的,名为“博物馆连线”。这里是会员们日常交流的有效渠道,几乎每天都有对话产生。当你提出专业技术或理论问题时,任何会员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为你答疑解惑。同时,联盟的工作人员也会从大家的聊天记录中寻找年会的主题。目前,最热门的可能就是关于未来博物馆中心的话题。另外,联盟按照志趣与职能,设立了22个专题网站,分别与下属的专业委员会相对应。这些网站为会员提供了及时的资讯动态,帮助同行之间开展跨领域的革新。

6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国际博物馆协会制定的宏观标准,简单介绍了欧洲、英国和美国所采取的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模式。关于博物馆专业技能培训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各地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和形式作出了改变。总体来说,这一实践主要由不同区域博物馆的结构和财务状况决定,尤其要适应当前日趋多元的观众需求。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当代博物馆数量增加的必然趋势;博物馆工作的复杂性,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工作自治的管理系统,即承办人所具有的专业管理办法;专业化的自治权与自我裁判权。

任何领域的成立都有其必要条件,博物馆的各种专业也不例外。尽管专业人员在工作中付出了许多辛劳,一般人却无从评判其专业知识。虽然社会常给予独占职场利益的形式作为反馈,但其实专业人员也需要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尊重,诸如团体内部的自我评量。作为文化载具,博物馆要秉承“去中心化”的理念,把公众放在工作的首位,建立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3]同样,馆员也应当持续关注博物馆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以保持其活跃度。这就是博物馆职前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条件包括:这是一份全职的职业;有专属的专业团体,使专业人员专心致力于工作岗位,以便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并增进同行交流,共同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学术上,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新发现,以促进新理论的建立与传播;团体中能够頒发具有共识性的“证照”,即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认证;具有专业伦理规范性质的内部规定与相应的自治权力。[4]

自从1898年英国的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就锁定培训专业馆员为目标。之后,人们发现培训专业馆员通常比成立博物馆更为重要。目前,甚至连越南都仿照法国的模式,在文化部下成立文化大学,专门培育文物修护、博物馆导览人才,并邀请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资深专家协助,从事馆员培训及教育评量,这些策略都是要将实践博物馆运营的主力发挥出融合社会的功能来。然而,中国博物馆协会下设专业委员会的数量虽多于国际博物馆协会,但其中唯独缺少了栽培主力的培训委员会。本文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呼吁主管部门重视馆员职能的专业化,建立培训委员会。要知道专业人才是赢得博物馆功能的唯一途径,谁先做、谁先赢!

参考文献

[1]Museum & Galleries Commission. Museum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career structure: Working party report[M]. London: Her/His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1987.

[2]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徐纯.文化载具:博物馆的演进脚步[M].台北:社团法人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2003.

[4]Dcuglas Klegon. The sociology of professions: An emerging perspective[J]. Work and Occupations, 1978(3): 259-283.

(2018-06-28收稿,2018-08-15修回)

作者简介:徐纯(1940—),女,博士,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创始人与副理事长,从事博物馆学研究,E-mail: hsu88539239@yahoo.com.tw。

推荐访问:博物馆 主力 运营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