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

书 名:《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

作 者:丁 蕾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关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转变和知识结构转型的研究表明,随着西方公共展示事业的传入,中国人的私藏观念也因之发生深刻转变。历来为中国文人贵胄所赏玩的书画典籍、奇珍异石如何从私人社交圈逐步走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传统收藏和现代展示观念如何接驳,新引入中国的生物、民俗、考古和美术学科又是如何指导物品的收集等等,均有助于揭示上述转变,其中有待发覆的细节甚多。《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一书通过具体入微地分析当时出现的各种展示物品和陈列方式,解读物品背后所表达的学术话语和政治理念,以鲜活的个案再现了近代广东对国内公共展示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私藏”和“公共展览”的观念互动,是目前有关中国博物馆史乃至社会文化史研究中为数不多的佳作。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民国时期博物馆与展览会展品溯源”,阐述了唐宋以降至清末的学术传统、报刊媒体的传播方式对民国时期公共展览观念和内容的影响。作者指出,这一时期所看到的展品和关注的内容在前代已见端倪,特别是“革命”的思想在清末已逐步主导了当地的书画传统。第二章“民国初期物品的收藏与展示”,讨论了中西学术交汇背景下,金石、美术、民俗和考古等学科的学术团体如何利用公共展示这一途径来宣传自己。作者指出,实际上各团体展示的物品均出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对物品的“选择”也是一种学术竞争。第三章“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建立与运作”和第四章“展览会呈现的广东与广州”是全书的重点,分别探讨了作为中国早期的综合性博物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和广东文物展三个公共展览,揭示了当时的地方政治关系如何介入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地方精英又是如何在民族主義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塑造地方历史文化的正统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在近代公共展览中看似“孤立”、“沉默”的展品背后,是一群“活生生”的展示者。他们有意识地巧妙结合展览的形式,去表达地方的政治意识和文化认同。第五章“‘海雪畸人死抱琴’:广东文物展中绿绮台琴的个案研究”,则以1940年广东文物展中一张名为“绿绮台”的古琴为案例,介绍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古琴从私人收藏到复制画上,再到实物展示的流传和收藏过程,生动揭示了上述思想文化转变的实态和细节。

与一般的博物馆史论著作不同,本书的研究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突出特征。其一,在研究思路上,作者不囿于表面化的展品罗列,而是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首先,按时间序列叙述公共展览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次结合展品深入分析从私藏到展览的过程;最后,不受限于民国时期的时间界线去追溯展品被收藏和展示的时代和学术脉络。其二,在研究资料上,本书的研究既充分利用了博物馆、展览会的相关档案、刊物等官方文献,也发掘了方志、文人文集、书画款识、碑铭、报刊和旅游手册等作为补充,有助于立体全面地再现展示者的社会网络。其三,在研究语言上,本书的叙述既可见作者所受的严格学术训练,字里行间也不难发现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广东地区历史风物的深厚感情。

作者先后供职于广州市南越王宫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且长期策划和组织广东历史文化相关主题的展览与推广活动,深入接触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她能够对中国博物馆的过去与现貌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是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地讲述了民国时期广州博物馆和展览会的这段“旧闻往事”,相信有志于了解中国博物馆史乃至整个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转向的读者,均能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推荐访问:私藏 广州 展览会 博物馆 民国时期